“旅游+”,让游山玩水“有意思”

3月24日午,旅游+马鞍山太白楼景区内,让游当地诗歌、山玩水汉服爱好者在交流表演。意思
本报星级记者程茂枝文/图
将特色民俗节目融入农庄运营,旅游+在风景名胜区开设“景区课堂”,让游在公园里“斗诗”走秀……连日来,山玩水我省一些景区推出的意思“旅游+”各类新业态、新玩法,旅游+让记者耳目一新,让游不仅给旅游增添了全新的山玩水乐趣和内涵,也推动了旅游产业结构的意思优化升级。
旅游+民俗
带游客回到旧时光
优美动人的旅游+唱腔,诙谐质朴的让游歌词、铿锵有力的山玩水鼓点……3月21日晚上7点,蚌埠市禾泉农庄内,淮河民歌联唱《洗白衣》《小兰花》、泗州戏《走娘家》、花鼓灯舞蹈《鼓乡情韵》等传统非遗艺术表演,在给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,也让人体验到别样的民俗风情。该农庄相关负责人耿经理介绍,特色民俗节目给农庄增添了传统文化方面的体验,使农庄更具吸引力。此外,他们还开发了诸如紫砂壶制作、扎染画、烘焙、榨油等传统体验项目,“游客动动手,好像回到了过去的旧时光。”
“您知道门当户对这个成语是源于哪里吗?为什么有的金丝楠木制品外面要漆一层红漆?不同地区的家具风格有什么不同?”在滁州市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内,讲解员将古时的文化风土结合一件件珍贵的木制品,向观众娓娓道来。这个博物馆内,上万件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历代遗存珍品木制品令人震撼,也见证着古代的文化传统、风土民情,成为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。
旅游+研学
把课堂开设在景区
3月24日一大早,来自六安裕安区的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,来到滁州市琅琊山景区,在天下第一亭——醉翁亭前合影留念,了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,并大声诵读《醉翁亭记》。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2013年,他们在全国首创“景区课堂”——独特的宋代课堂,近百名着宋代服装的中学生、穿越而来与民同乐的太守“欧阳修”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“醉翁亭”等等,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千年之前。
“通过实地研学“醉翁亭”,一步一景、一步一主题,让孩子们在游中有所学、在行中有所思。研学旅行既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,也提升了景区服务社会的新形象。”上述负责人表示。记者连日来在合肥滨湖湿地公园、禾泉农庄、凤阳小岗村等地采访时看到,研学游已经成为很多景区的新招牌,其体验式、情境化的项目运营模式很受学生欢迎,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,未来的市场不可小觑。
旅游+文创
让游玩更有文化范
“千年醉翁亭,最美太守宴”。太守乐、让泉一品鲜、非丝非竹、西涧圆鱼、醉翁茴香豆……“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”把鱼从溪水中抓出,采用清蒸之法烹饪,天然绿色,取名“风霜高洁”;用酿泉之水做成的豆腐,口感嫩滑、古色古香,命名为酿泉酿豆腐。滁州某酒店开发的太守宴,每一道菜的典故均来源于《醉翁亭记》,席间配以文艺表演和散文朗诵,让游客品味到一顿富有滁州特色的文化盛宴。
3月24日傍晚,一群诗歌爱好者在马鞍山采石矶公园“以诗会友,切磋技艺”。当地导游张莉介绍,马鞍山有许多诗歌爱好者和汉服爱好者,传播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新风尚,每逢周末都会来景区活动,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而在含山,2019年该县计划安排非遗民俗展演、旗袍走秀、户外诗歌吟诵、公众考古、扎彩大赛、武术展演等文化旅游活动,打造更有文化范的旅游季。
(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)